图片
图片
说到我读过了三遍以上的书,粗略算了一下还是不少。比如《遥远的救世主》我读过四遍,《穷查理宝典》我读了三遍,《毛选》读了快五遍了,还写了三十几万字的读书笔记。
不过有一本比较冷门的书,现在已经绝版了,我也读了好几遍(我不记得是四边还是五遍),都快被我翻烂了。这本书就是杜维明写的《青年王阳明》。
说起这本书,还挺有意思的。它其实是杜维明1968年在哈佛大学读博时的博士毕业论文。当时他在写这篇论文的时候,还接到另一位学者秦家懿的电话,说她也想写王阳明。
杜维明笑着说:“西方写马丁·路德的有一千多篇博士论文,我们两个分享王阳明还不行吗?你随便写,我怎么写都跟你写的不同。”
后来两人的论文果然不一样,秦家懿写的是《王阳明》,范围更大,写得很好。而杜维明集中写青年王阳明的思想历程,就是38岁龙场悟道之前的经历。
他在书中就详细地写了王阳明早年的各种困境和磨难,以及他是如何在逆境中不断成长,最终找到自己人生方向的过程。你说他为什么要写这个时期?因为那时他才二十多岁,只能理解阳明这个阶段的心路历程。这本书不算厚,但内容非常丰富,让人读了就忍不住一遍遍翻阅。
在书中,有不少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金句。
比如有一句“人人皆可为圣人”。其实这句话并不是说人人都能成为圣人,它的真正意思是说,每个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性,就像颜回“三月不违仁”一样,虽然做不到完全的圣人境界,但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就很好。
我读了这句话之后,就不再给自己设限了。以前总觉得自己能力很强,什么时候都能做,可是经历了社会的毒打之后,又觉得自己什么大事都干不了。现在我明白了,关键是要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努力就好。
还有一个观点是格物之功,只在身心上做。它的意思是,你想要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,不是靠外在的东西,而是要通过内心的体验和反省。这让我想起王阳明年轻时“格竹”的故事。
他在竹子前坐了七天,想搞清楚竹子的道理,结果把自己弄病了。后来他才明白,真理不在外面,而在自己心里,后来的龙场悟道,就是悟出了这个道理。读到这里,我对很多事情的看法都变了。以前遇到问题总喜欢往外找答案,现在我会先问问自己的内心。
这跟王阳明说的“吾性自足”是一个道理。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无限潜能,关键是要相信自己并付诸行动。王阳明在龙场时,虽然身处绝境,可他并没有自暴自弃,而是选择在那里开办学堂,教化当地百姓。
你看我们大多数人,一旦遇到一点挫折就抱怨命运不公,跟王阳明比起来,实在是差远了。
你可能会问,为什么这样的一本书,为什么要读一遍又一遍呢?因为它不是一本生硬的传记,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真实故事。书中的王阳明不是高高在上的圣人,而是一个会失意、会迷茫的普通人。
他年轻时曾两次科举落第,迷恋过道教和佛教,也曾因为得罪权贵而被贬谪到偏远的龙场。可就是这样一个屡遭挫折的人,最后却成就了一番大事业,你说他的故事不值得一读再读吗?图片
这本书也教会了我如何在逆境中寻找出路。王阳明年轻时就跟现在的年轻人一样,不知道该往哪个方向走。
他尝试过很多条路:考科举、修道、学佛,可都没有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。直到35岁那年,他才真正确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。
这让我明白,找到自己的路需要时间,需要经历各种尝试和失败。重要的不是一开始就选对,而是在不断尝试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那条路。
这本书不像其他的传记,作者也没有美化主人公或故意煽情,而是写出了青年王阳明的真实经历,他想告诉我们的是,人生并没有什么捷径,只有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,该经历的事就努力去面对,才能走出自己的路来。图片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